您好,欢迎来到思海网络,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诚征网络推广 | 网站备案 | 帮助中心 | 软件下载 | 购买流程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注册 ]
促销推广
客服中心
业务咨询
有事点击这里…  531199185
有事点击这里…  6135228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81721488
有事点击这里…  872642803
有事点击这里…  459248018
有事点击这里…  376585780
有事点击这里…  61352288
有事点击这里…  380791050
技术支持
有事点击这里…  714236853
有事点击这里…  719304487
有事点击这里…  1208894568
有事点击这里…  61352289
在线客服
有事点击这里…  531199185
有事点击这里…  61352288
有事点击这里…  983054746
有事点击这里…  89398421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浏览新闻
新闻中心

微博能否改变中国?

发布时间:2010-11-24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信海光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信海光

    记者节期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人民网、新华网、《青年记者》等中国新闻媒体,联合开展了涉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46个城市的120多家媒体的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微博被认为是2010年最值得尊重的媒体。

  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是新闻从业人员,样本比较单一,这个结果能代表多大的公众认可度还很难说,但尽管如此,仍能看出微博在短短一年之间对社会的渗透程度,大量媒体人成为微博用户,被微博影响,这导致在他们所服务媒体上微博内容的提及率极高,进而也影响到媒体受众。记得上海11.15火灾那天,笔者正搭乘出租车,收音机上央广报道此则新闻,干脆直接大量引用新浪微博上网友发布的现场目击报道,连的哥也赞叹:“您说有了微博这东西,是不是想捂住点啥就难多了”。

  观察家和研究者已经为微博定义了很多深刻的积极意义,比如传播微言大义、促成公民记者、围观改变社会等,围观是不是能改变社会自然尚需时间检验,但对笔者个人来说,微博确实对以前的很多习惯造成了改变,而且,我不敢确定,这些习惯是好是坏。

  最直接的改变是在互联网上沉迷的时间大幅增多。十多年以前,作为国内较早的互联网用户,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高度沉迷于互联网生活,热衷于网络写作和论坛交流,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用户的纷杂以及商业因素的增多,这导致互联网带给生活的困扰逐渐抵消其能带来的福利,于是下意识地减少了在网上滞留的时间,QQ基本不再使用,MSN长期隐身,生活清爽多了......直到遇到微博这种东西出现,我又重新回到一边刷新微博页面,一边焦虑地计算剩余写作时间的尴尬处境。在国内,虽然大家公认微博是一种新媒体,但说穿了,它本质上仍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网络,既然是社交,就有所谓社交的大部分固有缺点,有虚假与虚华、虚荣与虚伪——这些缺点甚至可能被微博放大:比如,因为在微博里粉丝数是衡量一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所以在淘宝上就有大量专门买卖粉丝的交易存在;再比如,因为微博里的转发数是衡量一则消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所以就有人热衷于传播假消息;至于说不停地刷新个人页面看是否有新关注或新回复,据网络心理学家分析,这说明微博使你变得更自恋。

  病毒式传播加口碑传播构成了微博的类似“云传播”的特点,这极大的促进了受众与信息的贴近度,但同时,它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所谓信息茧房,按哈佛大学法学院桑斯坦教授(奥巴马的法律顾问)所定义是,是指网络的广泛使用,让每一个网民都只获得自己所喜欢的信息--因为志趣相投的人往往只喜欢和他们圈子的人交谈。他认为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信息下,而不应事先被筛选,这样才能防止社会分裂。微博作为一种社交网络,正是通过“follow”来自我定制想听到的信息,这等于自制了一间信息茧房。我最近的一个不好的体验是,11月23日我从早晨7点钟开始上了两个小时微博,居然一直没关注到“柬埔寨数百人踩踏死亡”这样的大新闻,这与我被微博垄断了信息来源这一现状有关系(把新闻与社交结合,微博显然抢了不少门户网站的流量),与我更关注自己发布的微博及读者的反馈有关系,更与我定制关注的人群性质单一有关系,更与微博用户乐于传播国内负面消息而忽视国际新闻有关系。你与一群人气味相投,必然会影响到对其它气味的接受,所谓久处鲍鱼之肆而不闻它香,微博使我作茧自缚了——在微博用户中,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

  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人们都在微博上各自建造自己的信息茧房,各说各话,则无疑会加剧社会之间群体的分裂与对立。至少从目前已经看到的微博上发生的大量争执与谩骂、激辩与冲突来看,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微博似乎使编辑记者们的工作变得更简单了。现在报纸杂志上有大量的微博内容,从专门的微博语录专栏,到新闻报道后面的微博点评,当然还有大量在微博上因为名人口水而直接生成的微博新闻事件,现在,记者要找观点、找采访对象、找新闻线索、找新闻素材,直接上微博都可以解决。这些当然大大减轻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难度,但长远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刚进新闻行的时候,曾经在某杂志主持过一个语录栏目,由于费力四处搜罗名言警句而很受读者欢迎,这要搁到现在,大概离失业就不远了,因为微博上到处是名言警句,这种栏目已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有人说,如果微博这个自媒体得以普及,媒体从业人员可能萎缩,只剩下低端拷贝粘贴整合的劳力,以及高端的确实能创造高附加值的顶尖记者,中间的只靠找新闻为生的平庸之辈可能要另谋职业了。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微博用户通过集体推送信息的大众智慧,已经很好地代劳了找新闻的工作。

  在中国,人们对微博的最高期待是“围观改变中国”,希望借微博凝聚的公众关注度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个很好的愿景,但以我个人对微博的<

分享到:

顶部 】 【 关闭
版权所有:佛山思海电脑网络有限公司 ©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757)22630313、226338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1.B2-20030321 备案号:粤B2-20030321-1
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060602000007 交互式栏目专项备案编号:200303DD003  
察察 工商 网安 举报有奖  警警  手机打开网站